摘要 : 吃,不止是人滿足生理需求的執念,它同時是一門經濟學。
吃,不止是人滿足生理需求的執念,它同時是一門經濟學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16年國內餐飲業總營收超3.5萬億,比瑞典整個國家的GDP還高。作為國民支柱產業,餐飲業擁有萬億級體量,并提供了百萬就業機會。
不過同樣端著餐飲的金飯碗,生意做大做小,是好是壞卻有天壤之別。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最終的差距?
一、消費需求&餐廳定位
錯估消費需求,是做餐飲最大的忌諱之一。起步階段,如果餐廳定位和市場需求不符,或者錯估形勢,盲目投入,會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。
比如筆者一朋友,去年合伙開了家西餐廳。他以較優惠的租金拿到100多平的店面,餐廳兩層精裝修,還雇了多名服務員。不過餐廳附近以學校和平民房為主,西餐需求本來就弱,加上生活類小餐廳密集,營業3個月沒啥起色,最終只能關停止損。
就消費需求強度來說,西餐不比中餐,特色菜不比家常菜,這是基本常識。從這點出發,提前考察當地消費人群的屬性比考慮如何盤下好店面,更有必要。
除了定向人群,強化和周邊生意鏈的互補性,也很重要。一來可以揚長避短,二來可以避開同質化競爭。
二、成本控制&后廚產能
對于廣大餐企來說,明確市場需求只是基礎課。能否保持后廚產能和實際消費需求的一致性,用人規模跟得上服務需求,能否確保資源不浪費,人員不閑置,是更大的挑戰。
在缺乏數據支持和有效參考的情況下,多數餐企安排后廚產能主要靠經驗。可經驗不一定準,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考察,咋辦?
這時候,花點心思來摸清餐廳的客流情況(是潮汐式還是全天式?)、菜品銷售情況(明星菜品?還是滯銷菜品?)、消費者平均消費水平、服務及時性等,可以有助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,提升人才利用率。
觀察法、市場調研、小范圍試菜等都能獲取參考數據。想進一步進行精準觀測,可以引入餐飲信息化管理,對營收、銷售情況、客流量等做全面監測。
比如湖南一家做品質餐飲的公司——Q餐廳,它通過引入餐飲管理系統“贏食通”完成了對營業情況的觀測,每日流水實現了成倍增長。
當核心數據都拿到手,不管是降低采購成本,充分發揮后廚生產力,還是資源人員調配、擴大業務,都是一大助力。
三、差異化經營&市場打法
當消費需求、后廚實力、服務能力都得到保障,一流的餐飲還會考慮另一個問題:如何靠差異化經營脫穎而出?
畢竟現階段,餐飲行業競爭異常激烈,行業平均利潤也就5%。你產能再多,成本控制再嚴,頂多薄利,很難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。
在營造差異化優勢上,比較經典的打法從菜品、服務和體驗入手。
推新品,更新口味,打造特色菜,主要是為了避免老客戶因為吃慣“老三樣”而離開,重點是存量客戶的維系。
優化服務,對于新老客戶的吸引力都很大,海底撈算是這方面的“勵志哥”,實現了餐廳從賣“產品”到賣“服務”的巨大轉變,并做到了極致。
體驗和服務相輔相成,比如用餐環境的改善,現在很多餐廳都不流行精裝修,而講究簡裝修,凸顯創意和特色,其實就出于這方面考慮。掃碼自助下單也是體驗的升級。
除了這些,還有很多可以做。
比如凸顯年齡、職業屬性,做垂直化定向餐廳;主動打造或融入生態圈,比如將表演、K歌、游戲等娛樂項目引進餐廳,用好玩、有趣驅動顧客自傳播。
思維層面,當想著不僅做大單個餐廳,還要帶著品牌化、連鎖化、產業化思路去運營,實現業務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擴張。達到這個境界,基本和一流餐廳共舞了。
我要評論: | |
*內 容: |
|
驗證碼: |
|
共有-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