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:
在過去,一說起北京烤鴨,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全聚德。8月21日,全聚德發布2018年上半年業績稱,今年上半年,公司實現營收8.7億元,同比增長1.43%;實現凈利潤7779萬元,同比增1.29%。
看起來好像是在盈利,不過過仔細梳理才會發現,自2012年之后,公司業績已經連續6年原地踏步。近年來,全聚德雖然引入IDG和華住等外部資本,試圖進行市場化轉型,但收效并不明顯。餐飲市場年輕化需求變化之下,定位為中高端宴請餐飲的全聚德又將走向何方?
老字號一直原地踏步
全聚德創建于1864年,至今跨越了154個年頭,代表產品是全聚德烤鴨、集"全鴨席"和400多道菜品于一體的全聚德菜系,周恩來總理曾多次制定"全鴨席"登上國宴舞臺,是外地游客來京幾乎必吃的北京小吃。
截止到去年全聚德已開業門店有114家,其中國內109家,覆蓋全國21個省級地區。然而,盛名之下的業績不盡如意。全聚德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,業績從2012年起陷入"原地踏步"的循環。
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烤鴨食品較為肥膩,雖有特定的歷史概念和地域加成,但與當前年輕人的要求和"大健康"趨勢相違背,烤鴨市場的下滑是必然趨勢,這也是全聚德等老字號的"硬傷"。教練在我開始健身的時候就說了,鴨肉要直接從食譜里'踢出去'。"正處于"塑型期"的岳女士表示。
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在北京,全聚德如今更像是"游客店",除去商務宴請和帶外地朋友"嘗鮮"外,本地消費者平時還是會選擇大董、便宜坊等其他品牌。"在北京,全聚德的烤鴨口味只能算是普通,在體驗和服務上也不接地氣。"
轉型困難收效甚微
察覺到需要改變的全聚德也的確做了諸多努力,2016年,全聚德牽手百度外賣,打造全聚德外賣生態體系。但遺憾的是,同時乘上"互聯網+"和"外賣"的春風,全聚德也沒能如愿迎來新的業績爆發。在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中,全聚德更是坦言由于外賣烤鴨未能達到經營預期,北京鴨哥科技有限公司已于今年4月停止營業。
加碼互聯網受挫,全聚德又瞄準了新興餐飲品牌。今年3月27日,全聚德發布公告稱,擬收購北京湯城小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。據悉,湯城小廚是一家主打廣式煲湯和粵式小炒的休閑餐飲公司。即使收購尚未完成,全聚德拓寬業務范圍的經營理念也由此可見一斑。
但這只到嘴的"鴨子"還是飛了。8月29日,全聚德終止收購湯城小廚,暫時放棄進軍休閑餐飲界。原因是交易的復雜性以及推進的不確定性,導致無法按時完成交易。"全聚德收購失敗,對自身品牌是有損害的。"朱丹蓬稱,收購項目戛然而止,結合其外賣業務的失敗,代表著全聚德新業態轉型失敗,公司無法注入新血液。
北京烤鴨=全聚德時代已經過去?
內憂外患,屢登黑名單全聚德作為國字頭老字號,正在被新興品牌趕超。"北京烤鴨=全聚德"的時代已經過去。作為一個有154年歷史的老字號品牌,盡管上過奧運會、世博會、APEC會議等國際活動餐桌,但并不被年輕消費者買賬。大眾點評、餓了么、微博甚至知乎上,都有不少消費者給全聚德留下了"不好吃"、"貴"、"服務差"等評價。
穆楊表示,作為老牌國企,全聚德在營銷、口碑培養、品牌年輕化方面均有所欠缺。其次,上市早期,全聚德在創新方面是有所體現的,比如通過售賣袋裝烤鴨的形式做到"餐飲+零售",以及滲透二三線城市,布局渠道下沉。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餐飲消費不斷升級,國企背景的全聚德在嘗試創新方面有所停滯,呈現出一定的保守態度,這也導致了利潤點很難提升。
新元素能夠拯救全聚德?
在2018年上半年,全聚德仍然在經營中引入了別的新元素。一是自5月14日起在全國各直營門店實施電子會員卡方案,上線一周共有1376名會員 激活電子會員卡。此前選擇赴港上市的海底撈,截至2017年12月底,擁有逾1390萬名會員 。
二是在2018年6月,全聚德啟動與抖音的合作方案創意策劃,瞄準年輕消費群啟動抖音項目。三是電商運營仍在發力,旗艦店上半年共計完成銷售收入2652.2萬元,增幅52.93%。
不過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全聚德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,如果以前是聚會、商務、政務人群的話,現在很大部分則由旅游人群構成,這部分人群相對穩定,但利潤空間并不高 。此前,全聚德的一些子品牌嘗試并不算成功,主要和經營體制有關。如果仍然只是"新瓶裝舊酒",那么對接新生代的核心需求,這些嘗試可能并不能真正發揮作用。
我要評論: | |
*內 容: |
|
驗證碼: |
|
共有-條評論